作为地方财经类高等院校,西安财经学院在60年办学实践中,遵循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定位,培育地方财经类高校办学特色,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西安财经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记者就学校“十二五”期间的转型发展等问题专访了西安财经学院院长胡健教授。
特色发展 科学发展是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必然选择
——西安财经学院院长胡健教授访谈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获得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地方高等院校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胡院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承担了1999年以来90﹪以上的高等教育扩招任务,国民经济一线岗位需要的各类人才,大都来自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群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如何,极大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征途中,地方高校应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才能做出推动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启动和实施是高等教育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国家一系列扶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举措,意味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一个难得机遇。我国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需要人才和科技的支撑,这也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的财经类高校提供了良好契机。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地处西部的财经类高校,我们不仅面临西部经济欠发达、办学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还要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已然存在的“校校办财经”的现实。众多“985”、“211”大学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办学资源,在财经高等教育竞争中抢占了优势,和它们挤在同一条“同质化”的大船上,最终被甩下去的只会是地方财经院校。
记者: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地方财经院校应谋求怎样的发展之路?
胡院长:机遇催生作为,挑战孕育突破。在战略机遇和历时性累积起来的矛盾面前,我们以办学理念为原点,从历史积淀和区域需要两个维度出发,探寻地方财经高校生存和发展之路。
在办学理念中彰显特色。从本质上讲,办学理念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的远景设计,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远景作指引,在行动上就会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所享有良好声誉,并被社会公认为富有特色的高校,都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剑桥大学以“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为办学理念,哈佛大学商学院则以“培养高级的管理通才”为办学理念。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提出以“追踪CEO的想法”、“及时满足企业的需求”的办学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大力进行改革,终于使这所名不经传的商学院进入世界一流商学院的行列。
办学理念是高校主动凝练自身特色、发展自身特色、强化自身特色,以特色促进办学质量提高、以特色促进学校竞争力提高、以特色求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战略。“育人为本、质量优先、人才强校、特色发展”是我校长期办学传统的积淀,是几代西财创业者在追求卓越的办学实践中凝练而成的理念,这也是我们对地方高校发展之路的回答。
在区域需要中实现特色。“地方性”始终是我们特色发展的要义。60年来,学校已培养了八万余名毕业生中,其中90%的学生在西部工作。据统计,全国统计系统县级以上的业务骨干1/9出自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县以上财政、税务、统计系统的局长、副局长有70%以上由西安财经学院毕业生担任。位于西部的地缘区位,使区域需要成为学校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学校以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机理为着眼点,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很好地实现了学科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有机对接。
“十一五”以来,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接替区。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资源环境与区域开发的协调管理,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已成为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焦点命题。针对西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校整合已有的研发优势,在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西部地区利益关系调整与财税制度设计、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培育路径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测度等多个研究领域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基金项目在内的几百项研究课题,获得了3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上述成果不仅为包括陕西省政府在内的西部地方各级政府决策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也进一步凝练了学校的学科方向和科研方向,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
记者:“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学校将奋斗目标明确为“坚持内涵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学校为什么要提出“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
胡院长:从高校办学类型来看,我国高校办学大概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三类。“教学型”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全日制大学,侧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研究型大学一般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首要目标;“教学研究型”大学既有本科教育又有研究生教育,是区域、地方和行业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主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西安财经学院发展历史和阶段性演变来看,建设“教学型”财经大学是“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学校的发展目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这是国家对我校教育教学成就的最高褒奖,也是我们完成建设“教学型”目标任务关键的显性指标。因此,在“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学校提出办学类型定位由“教学型”转为“教学研究型”是适时的,也是必要的。
记者:将学校办学类型定为“教学研究型”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胡院长:学校将发展目标定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这是根据现代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并结合我校发展实际做出的科学决策,是我校在当今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上做出的必然选择。
从“十一五”开始,我校就向“教学研究型”转型做了一些准备,如研究生教育的开展、科研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以及学校从外延式到内涵式发展战略的调整等等,都为“转型”做了铺垫。目前,学校本科专业已达到39个,涉及7大学科门类,基本完成了由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转变。2007年以来,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现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20个二级学科,教学科研并重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覆盖面不断扩展,专业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有效提升,使我们“转型”目标的实现有了良好基础。
地方高校要想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必须“教学”、“研究”两不误。过去,我们更多强调教学是立校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科和科研的强校之基。作为核心竞争力关键指标的学科与科研建设,长期处于一种“单兵作战”的局面。学校转型战略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在制度、经费、舆论等各方面为学科与科研建设铺好路、筑好巢,形成一种“集团作战”的局面。具体来讲,就是要以争取高级别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政策引导学科建设,增强学科建设意识;通过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学位点建设。
只有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的重大转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转型对学校建设发展意义重大,是我校上层次、上水平的方向所在,更是推进我校教育教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记者:学校提出办学类型定位“转型”的同时,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应用型”转变为“应用创新型”,这是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
胡院长:60年来,西安财经学院几经合并、调整,从中专到大专,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始终立足于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面对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从人才培养的逻辑出发,其目标定位如同企业的运行模式一样,也需要转型。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应用型”转为“应用创新型”,是学校从高等教育的功能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出发,以“特色求发展”做出的路径选择。
在未来10年,中国经济最明显的特点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支撑,高校不仅为创新提供知识和科技的支撑,更为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十二五”期间,在审视社会需求和自身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由“应用型”转变为“应用创新型”,这种定位体现了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寻求自身定位坐标的科学态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务实性,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有着广阔的适用空间。
记者: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转型,学校着手进行了哪些实质性举措?
胡院长:特色发展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理性定位的实现方式,是先进办学理念的载体。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修订完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应用”导向和“创新”导向并重,通过增加研讨型、自主学习型等课程的比重,促使教师授课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推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把“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学科竞赛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活动,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集中会计、金融、统计等优势学科专业教学资源,以企业模块和创新创业为逻辑主线,统筹实验室规划布局和实验项目的流程设计,先后投资5200万元,建成14个中省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和23个基础教学实验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下,我校每年参加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的学生获奖数量和等次节节攀升,2010年以来,学生仅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记者:学科水平和科研实力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指标,为促进转型战略目标的实现,学校将采取哪些措施?
胡院长:学科发展和科研状况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今后,我们将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三个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学科水平。通过实施“主干学科结构优化工程”,进一步彰显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主干学科优势;通过实施“支撑学科实力提升工程”,积极发展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等支撑学科;通过实施“学科队伍建设工程”,不断提高学科梯队实力。与此同时,保持并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激励与扶持力度,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催生更多的科研精品。
我们还要在人才队伍建设、学术评价机制革新、教学改革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为推进转型、实现转型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
记者:对学校未来发展,您有什么样的愿景规划和期望?
胡院长:西安财经学院办学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务实的办学态度。提出两个转型,体现了学校把握办学规律,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从宏观上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地方财经类院校和怎样建设地方财经类院校的问题。实现两个“转型”不仅意味着学校办学目标的提升,也一定会推动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调整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布点,优化专业性学位结构为重点,形成特色,完成转型;“十三五”期间,完成专业性硕士布点,争取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到1:5左右;“十三五”末到“十四五”期间,博士生教育要有所突破,努力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
2010年,国家统计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西安财经学院协议的签署,为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机遇,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努力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落在实处,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可持续发展。